新闻中心
盐碱地 — 改良原则(种植户版)
发布日期:2024-10-25 浏览量:171
土壤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,但综合防治最为有效,实践证明,实行综合防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。
土壤没有次生盐渍化的地区,要全力预防。已经次生盐渍化的灌区,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,同时采用防治措施,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;得到治理以后,还要坚持以防为主,已经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巩固、提高。
“盐随水来,盐随水去”。水既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,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。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的运动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,土壤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表水、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,因而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,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,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,导致土壤脱盐,并为采用其他改良措施开辟道路。
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。要解决好垦区水的问题,必须从流域着手,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手,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、综合平衡,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,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、排盐系统。
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,两者必须紧密结合,是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必由途径。治理盐碱地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高产稳产,把盐碱地变成良田,为此,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,一是脱盐去碱,二是培肥土壤。不脱盐去碱,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,亦不能保证产量;不培肥土壤,土壤的理化性质不能进一步改善,脱盐效果不能巩固,也不能高产。
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,实行总量控制,协同区域灌溉和排水需求,促进农业结构调整,实行灌溉与排水相结合。实行灌溉洗盐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结合,即实行灌溉洗盐,同时控制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新的次生盐碱化。
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,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;所采取的防治措施,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,另一方面要有长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。只有近期和长期相结合,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。